译者:Jindong Liu, Rebecca Probyn, Yuanwei Ma
面对日益增强的中国国家实力和中印两国间逐渐拉大的实力差距,印度已采取复杂的战略应对随之而来的威胁。这些战略包括加强与诸多南亚邻国的外交、经济和安全层面的纽带,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安全关系,并且同时保持与俄罗斯的传统防务关系。与此同时,印度继续活跃于一些安全组织,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和巴基斯坦皆为该组织成员)。美中关系的未来走向、中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和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轨迹,都将决定印度是否继续保持这种复杂的政治战略。
区域秩序的竞争愿景:针对区域秩序,两国期望不尽相同?
大致回顾先前有关中印安全关系的文献,不难发现这两个亚洲大国对该地区局势拥有截然不同的展望。印度领导人与声名赫赫的战略家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是一句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广为流传的口号;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大战略主要受其防止地区竞争实力崛起的最终目标驱使,在此战略下希望迫使美国的军事实力从亚洲撤出(特别是从日本和韩国撤军,近乎不太可能)。换言之,尽管中国在口头上呼吁多极化,并宣布永远不会谋求霸权,但其最终似乎力求实现一个由该国主导的单极化亚洲。
在印度看来,中国针对南亚国家的战略支持及军售活动,特别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安全关系,是防止印度独立崛起为亚洲大国的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中国不希望QUAD四国集团,即澳大利亚、日本、印度三国与美国的联盟奉行印太理念,即印度经济军事复兴后,与美国和日本结盟,共同对抗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中国对QUAD和“印太倡议”的强烈反对表明,这样一个联盟如果成立,将严重破坏中国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持续军事和外交支持,以及中印在实际控制线(中印争议边界)上发生的冲突(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拉达克)使印度公众更加支持本国与美国及其他盟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密切安全纽带关系。尽管中印之间实力不对等日益加剧,但印度并不惧怕中国,而是积极与中国外的其他国家合作,以平衡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力量,以求捍卫印度7500公里的海岸线和24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虽然印度注意到中国对其行动表现出的敏感态度,印度也不想主动在边界上挑起不必要的冲突,但它不愿中国阻碍印度和其它国家之间的纽带关系发展。
印度在1998年宣布自己为核武器大国后,已具备核三位一体的能力,并将其视为“最低可信威慑” 理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印度武装部队有能力从陆地、空中和海上发动报复性核打击。除了发展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弹道导弹外,印度还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匹敌中国在边境地区已然优越的基础设施。针对中国在边境争议领土修建基础设施以及防御工事的计划,印度先前也进行过抵制。事实上,双方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可能是近年来中印争议边界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包括2017年的多克拉姆冲突和2020年的加尔万对峙。
印度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各种调整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去近20年的大趋势。例如,从不结盟到多重结盟的外交政策转变就是印度长期调整的一部分,而中国在边境的强硬举措额外刺激了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然而,正如罗里·梅德卡夫(Rory Medcalf)教授提醒我们:“印度短时间内肯定仍然反感盟国之间纠缠的关系,”但它现在对与其他大国的安全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印度已经与美国签署了三项所谓的“基础协议”,以加强安全合作。第一份是2016年签署的《物流交换协议备忘录》(LEMOA),随后是2018年签署的《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COMCASA),最后是2020年10月签署的为地缘合作铺路的《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BECA)。总的来说,这些协议有助于双边相互提供后勤支持、出口灵敏的高性能国防设备以及情报的交换。
除美国外,印度还与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法国签署了后勤支持协议。即便如此,印度也没有舍弃本国的战略自主权,因此印度正寻求与俄罗斯达成类似的协议。几十年来,印度一直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防务关系,而尽管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关系日益密切,印度依然持续从俄罗斯购入大部分国防装备。印俄两国是“享有特权的特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印度才可以无视美国制裁的威胁,从俄罗斯购买S-400导弹防御系统。
印度加入了中国和俄罗斯领导的上合组织(SCO)、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以及俄罗斯-印度-中国三边国家集团。即使印度参与了中国所反感的“印太倡议”和QUAD四国集团,该国也同时加入了由俄罗斯和中国领导的国际论坛。因此到目前为止,印度在国际关系上可以说做到了两面讨巧。
中印两国日益拉大的实力差距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具备了在国内生产大部分军事硬件的实力,而印度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和与外国武器制造商的技术合作。日益增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使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远超印度,其备受争议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了对南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也在印度周边地区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以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印度洋岛国的各种资助。
印度的西部邻国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长期盟友(中巴之间没有正式的共同防御条约,但后者将中国视为其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是 “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向中巴经济走廊(CPEC)投入了500多亿美元——这是2013年在 “一带一路”倡议下公布的一项主要计划。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是如今巴基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外国投资者。
另一方面,印度一直强烈谴责“一带一路”倡议。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中巴经济走廊上,该走廊穿过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在那里中国正在拓宽升级其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该公路是中巴两国之间的重要连接。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声称自己坐拥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因而印度视其为本国领土。印度外交部在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中指出:”互联互通项目必须以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方式进行,”其明确暗示中巴经济走廊侵犯了印度的主权。
除了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印度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很多方面提出质疑,包括违反国际规范,给受援国造成债务负担,阻碍其发展,由此给这些政府施压。2016年,当时的印度外交部长贾山卡尔(S. Jaishankar)形容“一带一路”倡议让小国和弱国“习惯在中国的影响下做出选择”。贾山卡尔代表了印方的观点,许多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试图打破以规则为基础的既定国际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这将会使印度及其他主要国家边缘化。因此,印方认为中国增大其在南亚和印度洋的地缘经济影响力的尝试是一种地缘政治威胁。
以免被视为反对互联互通倡议和贬低邻国的基础设施需求,印度还给南亚、东南亚和伊朗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其将新的重点放在与东北部邻国孟加拉国和缅甸的连通性上,这是印度与东南亚公路连接项目的一部分。直到20年8月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之前,印度在教育、卫生到交通和能源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为阿富汗这个内陆国家提供了超过30亿美元的援助。印度还与日本和美国等其他友好国合作并提出了基础设施倡议。在 2018 年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一次演讲中,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着眼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说:“我们了解互联互通的好处。本地区有许多互联互通倡议。要想取得成功,我们不仅要建设基础设施,还必须建立信任的桥梁。”
然而,印度和中国之间相互存疑,因为中国也同印度的众多邻国发展了密切的安全关系,为它们提供主要武器。根据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在2010-2020年期间,中国对亚洲的武器出口几乎有一半流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也从中国购买大量武器,其中孟加拉国占中国对亚洲武器出口的近20%。2018年,中国证实了向巴基斯坦出售先进的光学跟踪系统,该武器可帮助该国开发多弹头核导弹。中国和巴基斯坦密切军事合作的另一个强有力的例证是巴基斯坦空军联合开发JF-17多用途战斗机。巴基斯坦还从一家上海造船厂订购了四艘054AP型护卫舰,其中第一艘PNS Tughril于2021年11月进入巴基斯坦海军服役,成为该国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军舰。
正如我在 2018 年所写的那样,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军进军印度洋,促使印度海军也加大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频繁的出没,不仅是因为中国对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的依赖增加,还因为该地区与自己利益攸关。中国还想抗衡印度在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等印度洋岛国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开始在印度洋部署海军,为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国际反海盗行动献力;中国还同欧盟和亚丁湾的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密切合作,在2008年至2017年期间向该地区派出了二十多个海军舰队,作为国际反海盗行动的部分支援。
2017年,中国在吉布提建立了其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从而在该地区永久性扎根。吉布提基地最初被确定为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反海盗行动的后勤设施,现在是一个全面的军事设施,囊括中国军队的所有部门。它有一个大型直升机设施和可容纳10,000名军事人员的住所,据信有不到2,000人部署在该基地。据美国高级军事官员称,中国在吉布提新建的约365米的码头能够停靠中国最新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军舰。
兄弟国家的后殖民时期斗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致力于反殖民主义和日本侵略的历史性斗争,当时印度一项主要的民族主义运动——印度国民大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往中国派出了一支医疗队。印方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抗行动,支持中国加入国际组织,这为两个后殖民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有利环境。然而,这种友好关系并没有持续多久,双边关系开始发生问题,最终在 1962 年因边界争端而爆发了一场短暂的血腥战争,这本身就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印方感到羞辱和背叛,因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独断且寻衅滋事。亚洲团结和共同斗争的情感很快被来自双方的质疑和敌意所取代。中国在1950年对西藏军事接管,包括不接受殖民时代西藏和印度之间的边界划分,是1962年战争起因之一。1959年达赖喇嘛叛逃印度,给双边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性。
两个后殖民时代国家由兄弟变成对头
虽然两国在20世纪40年代末采用了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但它们的发展水平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显著差异。由于印度的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新闻自由,没有遭遇像中国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的饥荒和政治暴力。然但是,中国后毛时代的市场经济改革标志着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一些学者也称之为综合实力)差距的开始,在过去40年里,这一差距继续拉大。尽管印度自身在那段时期进行了经济转型,但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5倍,军费支出至少是印度的4倍。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宗教和文化交流历史,但也有充斥着冲突、质疑和地区竞争的现代史。20世纪中叶,印度和中国结束了民族主义和解放斗争,建立了新的共和国,两国都视自己为后殖民国家,都面临贫穷和落后,需要在二战后正在形成的国际秩序中为自己开辟一席之地。尽管两国最初是友好和团结的,但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一直存在周期性边境对峙,以及争夺地区影响力日益激烈的竞争。
注:谭雷笳博士(Dr. Pradeep Taneja)系澳大利亚印度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员,及墨尔本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亚洲政治高级讲师。
Image: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Narendra Modi and President of China Xi Jinping, September 2017. Credit: Kremlin/Wiki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