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周丹丹(Dandan Zhou)、陈卿(Qing Chen)、盛苏晨(Suchen Sheng)
翻译审校:魏安天博士(Dr Anthony Williams)
自1990年代以来,大韩民国(以下简称韩国)在社会上始终朝着更加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韩国对全球文化的日益接纳,以及双文化家庭(通常是指父母一方来自非韩国的文化背景)和少数族裔数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多元文化政策得以实质性发展,并为移民及其扩展家庭提供了支持。然而,在双文化家庭中,婚姻移民者(超过80%为女性)及其在韩国出生的子女,如欲通过学习家传语言来重拾与自身文化背景(一般是指源自外籍父母的原生文化)的联系,往往会面临重大且持续的障碍。
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随着父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数量增加,韩国双文化背景学生的数量也稳步增长。然而,由于韩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韩国学生的总体人数每年减少2.4%,这意味着来自多元文化家庭的学生数量在增加。对此,韩国政府和各个社区都提供了家传语言学习的支持,以帮助来自双文化背景的家庭和学生更好地安家落户。然而,这种支持往往有限,似乎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不足的。这种情况,对于学习和维持外籍父母文化及语言的重要性,可能部分导致了认知不足,也可能导致这些家庭排斥或者忽视他们珍贵的家传语言和文化背景。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强调双文化儿童在试图学习家传语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且持续的困难。本文特别强调了在韩国主流社会中平衡语言多样性与主导语言地位的需求。
“双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定义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明确“双文化”和“双文化家庭”这两个术语十分重要。在韩国统计厅和韩国教育统计服务等部政府部门中,“多元文化家庭”一词(韩文:다문화 가정 da-mun-hwa ga-jeong)的定义包括三个不同的家庭结构:入籍公民家庭、一方是韩国公民(或入籍人员)的婚姻移民家庭,和由居住韩国的外籍人士以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然而,在韩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家庭”一词通常用来指代由一位韩国籍家长和一位外籍家长组成的家庭,这可能是因为这种家庭结构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家庭结构。如此一来,“多元文化家庭”和“多元文化学生”(韩文:다문화 학생,da-mun-hwa hag-saeng)”这两个说法广泛用于指代由一位韩国籍家长和一位外籍家长组成的家庭以及这些家庭中的学生。这些家庭通常由韩国籍男性和来自收入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蒙古、柬埔寨、菲律宾等)的外籍女性组成。有趣的是,在韩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家庭”(韩文:다문화 가정,da-mun-hwa ga-jeong)的概念通常不包括由韩国人与西方人组成的家庭结构,尤其是来自英语国家且以英语为母语的白人。这一情况展示了“英语”在韩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及其崇高的地位。所以,“多元文化家庭”一词似乎带有与特定家庭背景相关的负面含义。从这个角度看,本文使用“双文化家庭”一词来代替“多元文化家庭”,以减少公众中片面的看法,并简单地表示一种父母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结构。
矛盾的社会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30年里,韩国的公众对少数族裔文化和语言的态度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在我的研究中,许多外籍父母在韩国家庭中获得了关于他们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积极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展家庭成员尽管最初不熟悉,但通过密切的互动,他们对这些传承文化和语言的态度变得更为积极。
尽管如此,外籍父母为什么仍然难以将他们的家传语言传给孩子呢?
长期以来,韩国一直被视为一个单语和单民族的社会。在这样一个高度重视一致性的文化中,说韩语以外的语言(包括英语)的人可能会被视为“外来者”或融入度较低的群体。此外,韩国主流社会仍然或明或暗地对来自经济欠发达的东南亚国家的人持有歧视性观念。这种观念可能会使人们对评判或歧视的恐惧超过学习的欲望,导致不愿练习和提升他们的家传语言,即使他们的主要动机是想依附于自己的文化传承根基。父母们也常常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免受来自同龄人不必要的孤立或歧视。
换言之,尽管韩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已发生了积极转变,但外籍父母和其双文化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家里以外的环境中,学习和提升家传语言时仍然面临着困难。许多外籍父母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他们的家传语言,以此加深母子关系,并与留在母国的扩展家庭维持联系。然而,由于上述理由以及相关教育支持的缺失,外籍父母仍在犹豫是否该支持孩子学习家传语言。
长期的语言声望
除了韩国主流社会对异文化长期盛行的刻板印象以外,还期望外籍父母学习并融入韩国文化、使用韩语,这对他们是否将家传语言传承给孩子产生了影响。
韩国不仅是一个具有语言单一性的国家,而且在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目标下对韩语高度重视,有鉴于此,出现在韩国的流行度较低或使用范围较小的少数族裔语言,诸如越南语、泰语、蒙古语及其它东南亚语言,无疑带来了韩国社会与教育层面上的不少困难。在韩语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英语、日语和中文等语言也被优先推广,这一情况在韩国社会中形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等级结构,给致力于维持家传语言的双文化子女带来了不少挑战。在韩国教育体系内,首要教育重点是韩语和英语,这凸显了英语作为主要外语交际方式的深远影响。
韩国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高度标准化,重点教授韩语、英语以及其它的一些广泛使用的少数语言,几乎没有空间留给教授其它语言。在韩国,学习英语尤其重要,与韩语和数学一样,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是因为英语具有通用语的地位,在获取国际机遇、促进高效交流方面都必不可少。日语和中文由于与韩国之间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也在韩国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这些语言的精通常与社会地位和成功挂钩,所以这进一步提升了它们在韩国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性。这种情形隐含着一个微妙的潜在观念,即人们对提升语言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对具有双文化背景的个人而言,社会重点关注使用范围广的语言,这给他们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他们虽然希望维持自己的家传语言,但又面临着优先使用韩语和其他广泛使用语言的压力。
在韩国,尽管东南亚语言可能会受到好奇的关注,或者在人们眼中富有异国情调,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地位,东南亚语言通常在韩国社会的语言等级结构中处于较低地位,因此,韩国人学习这些语言的重要性似乎不高,而且这些语言缺乏足够的制度支持、学习资源和用来保护这些语言的资源,这就导致了它们正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这一现象给东南亚背景的个人带来了重大挑战,他们在努力维持家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应对韩国社会中语言同化的压力。
数字时代是否有助于家传语言的维持?
近几十年来,韩国政府为外籍父母及其双文化子女加大了支持力度,实施了各种措施,包括开设教授传承文化和家传语言的课程,以及开展拜访外籍父母母国扩展家庭的项目。由此可见,政府认识到,随着韩国社会走向多元文化,促进少数群体家传语言的推广、发展与维系尤为重要。此类支持措施旨在促使外籍父母及双文化子女在其社群中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融洽。为尊重少数族裔文化背景和家传语言,韩国政府在韩国各地的家庭中心提供了文化和语言课程。
然而,一些家传语言的维系未能获得政府和家庭中心的相应教育支持。尽管家庭中心为拥有汉语、越南语、英语和日语语言背景的人提供语言和文化课程,但对于其他语言背景的人群,如泰语或蒙古语背景的人,此类支持措施仍旧缺失,尤其当他们的家传语言属于特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这样的缺失是因为使用这些家传语言的群体人数较少,而为社会上所有少数语言和文化群体开设课程的成本相当昂贵。正因如此,那些生活在大都会和大城市的少数族裔群体因为人口较多,预计能够享受更多的支持措施,但实际上,他们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帮助。对于居住在小型城市或农村地区的人来说,这个挑战尤为严峻,因为在这些地方,学习家传语言和维持文化认同的机会更加有限。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家传语言是少数族裔语言,而非如中文、越南语和日语等广泛使用的语言,那么无论身处何地,这一问题依然十分显著。
那么,数字技术能否为那些在维持族裔家传语言和传承文化方面缺乏支持的群体缩小教育差距呢?
在当今相互连接的世界里,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显然拥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差距问题的潜力。它们打破了地理限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方面。这些平台提供了各种教育材料,如在线资源、互动应用程序以及针对不同语言的课程。近年来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如:罗赛塔Rosetta Stone、巴贝尔Babbel、博树Bussu、忆术家Memorise和多邻国Duolingo)可以作为接触和学习语言的替代途径,尤其是在很难找到特定少数语言资源的情况下。虽然不能保证这些应用程序完全可靠,但它们可以作为主流教育中有限资源的重要补充(正如一些澳大利亚语言学校所展示的,如新南威尔士语言学校、社区语言学校和社区语言项目K-6教育)。这有助于人们在没有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开始学习少数族裔语言,并能够克服涉及地理位置和韩国社会语言等级结构的问题。
然而,许多因素仍然可能会阻碍数字工具在学习少数族裔语言方面的有效应用。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内容的质量和可用性,不同语言和平台的内容质量可能大相径庭。此外,并非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访问数字资源或者拥有所需设备,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这种数字鸿沟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平等,同时限制语言学习和文化参与的机会。
因此,支持措施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没有人被落下”,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和传统教育系统之间的互补关系(例如混合学习)来实现,而这一关系通过提供充分的数字技能教育得以达成。虽然数字平台提供了便利性和可得性,但无法完全复制在语言学习者社群中学习语言的沉浸式体验。为了让双文化家庭及其子女与自身文化背景保持紧密联系,提高语言流利度、深入了解文化、与传承根源保持联系,以及与相似背景的人建立联系都是尤为关键的,在这些方面,沉浸式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数字技术能够显著增强语言学习和文化保护工作,并且对政府和各个社群用来推行社区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的传统方法作出补充。
结语
在韩国,许多来自语言少数族裔的家庭需要在维持母语的同时,适应以韩语为主的社会。尽管政府提供了部分支持,并且科技有所进步,但由于隐性社会压力、不同语言之间的等级结构以及教育支持不足等问题,学习少数族裔语言仍然充满困难,而且来自双文化背景的外籍父母和孩子在维持传承文化和家传语言方面面临许多障碍。在以韩语为主的社会中为保护母语所作的努力,正是在日益同质化的世界中,维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这一更大挑战的缩影。
重视和支持少数族裔语言可以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文化更加丰富的社会,朝着一个更健康的多元文化社会迈进。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个人应培养家庭内部对于族裔文化和语言的支持及信心;各个社区应表现出对外籍父母及其子女的家庭背景的真正肯定态度,因为他们也是社区中的公民;政府必须发展教育和实践支持系统,以培养一个重视并包容语言多样性的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将充分释放韩国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潜力,为后代丰富其社会结构。
Image: A display at an International Migrants Day campaign celebration in IOM Seoul depicting two people carrying luggage. Credit: IOM- UN Migration/ Flickr.
原文发表于《墨尔本亚洲评论》第二十期,202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