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迟延(Yan Chi)、吴子晗(Zihan Wu)、肖可佳(Kejia Xiao)、左凌宇(Lingyu Zuo)
翻译审校:魏安天博士(Dr Anthony Williams)
在2000到2010年期间,我有几次在越南中部高原地区(Central Highlands)担任语言教师。在那里,我有机会观察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互动。当时我以为,既然越南语是主体民族京族(Kinh)使用的语言,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越南语是对他们有益的。我还以为,学生的本族语会阻碍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这个观点在越南仍然十分常见。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越南的少数民族正遭受着语言殖民主义带来的痛苦,这对他们的教育和流动前景造成了极大影响。这是有关越南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公平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行动。
在越南中部高原地区一所多民族中学,学生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背景,例如巴拿族(Bahnar),卢敖族(Rengao)和嘉莱族(Jarai),以下是该校副校长所作的陈述:
“当地语言只应该在村庄等特定的地点和地区用于交流。至于普通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应该使用越南语来学习所有学科。”
对于这位副校长来说,把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族语言用作授课语言是并不切实际。她表示,如果少数民族学生想要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他们需要从早期的教育阶段开始学习使用越南语。她认为这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学习铺设道路,并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更多机会。尽管这似乎是副校长的个人观点,但越南还有不少人认为,“少数族群”的语言不适合教育、就业和社会发展,这正是语言殖民主义存在的表现。
语言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通过武力控制另一个国家的局面,那么“语言殖民主义”则涉及殖民主义的语言方面。这可能是定居移民者将其语言强加给被殖民者的局面,无论殖民者相对于当地人口是多数还是少数。语言学家约翰·德范克(John de Francis)指出,越南曾遭受中国和法国的语言殖民主义,汉语和法语作为殖民语言分别带入越南。在不同的后殖民时期,越南政府推广越南语作为国家语言,将其视为实现国家认同的手段和反抗殖民主义的武器。
“语言殖民主义”这一术语也可以指政府强制推行一种国家语言(通常是主体民族的语言),并强迫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该语言,从而通过语言对同样居住该国土的少数民族群体施加“殖民统治”。这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不一定和国家是否有殖民历史相关。语言人类学家杰拉德·罗谢(Gerald Roche)在描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状况时,提出了这种语言殖民主义的一些特征。在中国,主流语言(即普通话)享有特权,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或边缘化状态,而未被官方认可的语言面临濒临消失的危险。这种语言殖民主义又可以称为“内部语言殖民主义”(internal linguistic colonialism),也同样出现在越南,即在同一国土内,主流民族试图将自己的语言强加于少数民族的身上。
国家当局为何要强制推行语言同化呢?人们通常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若要不同族群之间能够沟通与交流,并且要增强国家凝聚力,有一种统一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越南的情况正是如此)。统一的语言往往作为国家的民族建构议程的一部分,反映出“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旨在让主体民族同化少数民族。类似于殖民统治地区曾遭受的语言殖民主义,这种“内部语言殖民主义”也在传播一种等级化观念:主体民族的语言更优越、更先进,而少数民族的语言更低劣、更落后;主体民族的语言具有崇高声望,而少数民族的语言则毫无价值。
与许多其他多民族国家一样,语言殖民主义在越南盛行。遗憾的是,广泛的殖民主义,尤其是语言殖民主义的推行,在越南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民族隔阂。以中部高原地区为例,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如政府预期的那样和谐。主体民族京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周边持续增加,时常引发京族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紧张与信任危机。此外,少数民族及其语言长期面临歧视、刻板印象和偏见。官方媒体往往将其描绘为落后、迷信、保守的群体;在非正式的公共话语中,“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语言有时被理解为“低劣”。虽然在主要社会领域中,涉及少数民族及其语言的官方话语往往采用冠冕堂皇的积极语调,但这些负面含义常以隐晦形式显现。
在越南,少数民族语言的价值被贬低,其地位低于国家语言越南语。虽然有学者估计越南境内约有100种语言及语言变体,但政府官方仅认可54种。在越南公共话语中,越南有“54个民族”和“54种语言”是十分常见的越南语说法。民族和语言的分类方式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科学或社会学的需要。越南语占据主导地位且享有高声望,但少数民族语言在政治、教育、商业和媒体等各个重要领域中,几乎毫无存在感,或者未受到重视。
主流教育体系
由主体民族京族建立的主流教育体系是政府向少数民族推行“语言殖民”的主要工具。在越南绝大多数主流公立学校中,无论学生来自京族还是少数民族,越南语都是所有学科唯一的授课语言。这意味着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必须使用他们掌握有限的非本族语言来接受教育。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艰难,学校成了他们不得不为语言而“挣扎求生”、“要么枯萎,要么盛放”的地方。这种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师生互动和同侪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更削弱了他们在校园中的语言自信与民族认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正在丧失与本族语言相关的权利、身份认同、话语权以及自主权。
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校面临的语言困境未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越南许多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就是需要使用越南语学习,他们甚至认为少数民族语言反而会阻碍学业发展。在我研究项目中受访的教育工作者曾表示,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不完善,并且不具备教学语言资格(因为缺乏书写体系、词汇系统等原因)。
从这些受访者的角度来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因此,以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授课语言就会使得学生处于劣势。这些受访者还提起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关乎民族多样性(比如学校语言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教授人数少且语言背景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另一方面则是能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十分短缺。
值得关注的是,当我问到学校里是否应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这些管理人员和教师似乎很惊讶,其中有一些似乎误解了我的意思,所以我不得不再次解释一遍。其中有许多人,尽管教过少数民族学生或者与他们互动了很长时间,却从来没有想过是否应该完全使用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授课。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非传统教学模式的了解,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接触到一些社会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负面看法。在公众意识形态里,少数民族语言通常被认为是不实用的、不具使用价值的(尽管这些意识形态也没有明确宣布)。我的结论是,语言殖民主义提升了对越南语的优越感,贬低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价值,广泛影响了人们对语言的态度(包括上述提到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们的态度)。
内化的自卑感
国家语言政策中的语言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学校语言管理以及成年人的语言态度和实践都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自卑感持续存在。在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下,学生开始相信,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学习越南语而非他们的本族语言,才是正确的选择。
伊面(Y-Mien,化名)是一位讲嘉莱语(Jarai)的年轻人,也是我多年前在大学任教时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中,我们在讨论不同语言在她生活中的重要性,她告诉我:“不会越南语就意味着是文盲,找不到工作,哪里都去不了。”从她这一言论可以看出,掌握了越南语就意味着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职业以及拥有旅行的机会,而未掌握越南语可能会让这些都变得遥不可及。我采访过的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和伊面一样,他们也认为,只有精通越南语才有可能顺利就业、进入大学、取得成功,以及享有更高的社会流动性。如今,对于大多数年轻的少数民族来说,掌握越南语是至关重要的。
少数民族学生如果认同人们所主张的“越南语优越”,可能会形成符号学家沃尔特·米尼奥洛(Walter Mignolo)所称的“存在的殖民性”(coloniality of being)。在学校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当他们接触到语言殖民主义和本族语言贬值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内化的语言贬低感”(internalised linguistic devaluation)——也就是用主流社会的观点和标准来评判自己语言的价值。比如,讲叶语(Jeh)的杨雄(Y-Xuong,化名)表示:“如果我用叶语学习,我就无法融入他们(京族人),那样的话,我可能会有点自怜自哀。”这句话表明,她认为如果整个求学过程都以自己的本族语言为主要授课语言,可能会阻碍她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流动困境
然而,语言殖民主义可能损害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公平和流动性公正。人们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如果使用越南语接受教育,就会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社会流动机会,但这种假设可能具有误导性。统计数据显示,不同于占比较大的京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很高,并且学术表现不佳。几乎所有我采访过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表示,少数民族学生以非母语形式接受教育就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学生难以跟上京族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采访者还指出,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较为沉默,很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关于少数民族学生中学阶段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流动性,很多管理人员和教师还指出也持不乐观的态度。
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坚持”到顺利完成12年的基础教育并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数相对较少。政府的一个网站指出,2021~2022学年,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总数的17.6%、16.9%和12.9%。然而,少数民族学生仅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6%。研究越南少数民族学生的学者指出,即使这些学生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他们的职业前景和社会流动机会仍然十分有限。学者还指出,许多少数民族家长通常不鼓励子女就读高中、专科学校或大学,这是因为这些家长发现,许多取得大学学位并具备较高越南语水平的少数民族年轻人依然难以找到与其所学专业或学历水平相符的工作。因此,如果说使用本族语言的教育会削弱少数民族儿童的社会流动前景,这一观点并不合理。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流动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他们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如政治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教育、经济与社会等领域的不公正。
如何应对语言殖民主义对越南少数民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对策应借助去殖民化的方法,突出少数民族的资源、文化与知识,让长期被压制与边缘化的少数民族获得重视,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在语言层面,去殖民化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在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受到认可与推广。语言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指出,以本族语为基础的教育是解决少数民族低龄儿童学习困境的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大量实证研究已表明,本族语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其社会参与,也有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延续与保护。
目前已有一些尝试,致力于将这一教育形式应用于少数民族学生,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越南教育及培训部合作开发的母语主导的双语教育项目。然而,这些都是小规模及试点项目,因此仅惠及少数学生。为了真正应对语言殖民主义,在支持少数民族学生融入主流的同时,维护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发声权及对本族语言的主体性,还需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尽管身处多种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之下,我的研究参与者有一部分的学生并不反对以本族语言作为学习媒介。有一些少数民族青年对自己的语言、民族身份与文化传统表达了自豪感。例如,有一位名叫伊卡乌(Y-Khau,化名)使用巴拿语(Bahnar)的学生表示:“如果我的本族语言能在学校中用于教学,我会感到很自豪。”
Image: Sapa, north Vietnam, 2022. Credit: Rod Waddington/Flickr.
图片:越南北部沙巴(Sapa),2022年。来源:Rod Waddington/Flickr。
原文发表于《墨尔本亚洲评论》第二十一期,2025年3月3日
原文DOI:10.37839/MAR2652-550X21.11.